评武汉大图书馆案:钟摆效应何时休?
作者 / AUTHOR 白墨麒麟 BaimoQilin (研究 初稿 审核); Gemini 2.5 Pro (研究 润色)
授权协议 / LICENSE CC-BY-NC-SA 署名-非商业性使用-相同方式共享
撰稿日期 / DATE OF WRITING 8/5/2025 21:34
外文标题 / TITLE “Swinging Justice” — When Will the Pendulum Stop?
一纸判决,为武汉大学图书馆内那场持续两年的风暴,画上了一个法律上的句号。然而,法律的墨迹,永远无法抚平被碾碎的人生:肖同学家中被网络暴力刺激离世的长辈、他本人被确诊的PTSD和被迫中断的学业,这一切构成了对正义二字最沉重的拷问。
当我们复盘这起事件,会发现一个比诬告本身更令人不寒而栗的幽灵——舆论的钟摆效应。它以摧枯拉朽之势,将一个个活生生的人卷入绞肉机,留下一片狼藉,无人是赢家。
2023年10月,一篇题为《关于我在武汉大学图书馆受到性骚扰这件事情》的网络檄文,如同投向舆论干柴的一粒火星,瞬间引燃了滔天烈焰。在“受害者”的悲情叙事与精心挑选的“证据”面前,真相被悬置,程序被无视,愤怒的情绪成为了唯一的通行证。
肖同学迅速被钉上“性骚扰者”和“官二代”的耻辱柱。他的个人信息被开盒,照片被P成遗像,家人遭受无休止的咒骂。这是一场失控的数字私刑,每一个点击、转发和评论的用户,都在无形中为这场私刑添砖加瓦。他们坚信自己手握正义的利剑,却不知这把剑砍向的,是一个在监控录像中都无法证明性骚扰的普通学生。
在这场狂欢中,最令人失望的是武汉大学的角色。这所百年学府,在汹涌的民意面前,没有选择成为理性的压舱石,反而以“舆情维稳压倒程序正义”的懦弱姿态,用一纸“存在不雅行为”的记过处分,献祭了一个学生的清白,来换取暂时的舆论安宁。校方的妥协,无异于为这场网络暴力盖上了官方认证的戳,将钟摆的第一次摆动推向了极致。
钟摆的动能,源于愤怒;而当愤怒的目标被证明不再“完美”,它便会毫不犹豫地荡向另一个极端。
当肖同学家庭的悲剧被揭露,尤其是当杨同学在败诉后,以毫无悔意的姿态炫耀自己的前程并扬言要“继续举报”时,舆论的钟摆以雷霆万钧之势摆了回来。更猛烈,也更无情。
昨日的“受害者”,一夜之间被打为“恶毒诬告者”。她同样被“人肉”,被网暴,其学位论文中的学术不端问题被掘地三尺。公众的愤怒找到了新的宣泄口,对她的口诛笔伐,其猛烈程度丝毫不亚于当初对肖同学的攻击。
这真的是在追求正义吗?不,这只是钟摆效应的必然逻辑。它从不关心真相的复杂性,只迷恋于制造和摧毁“魔鬼”。在它的视野里,没有灰色地带,只有非黑即白的标签。肖同学必须是十恶不赦的色魔,而杨同学则必须是心如蛇蝎的毒妇。这种简化的善恶二元论,为施加不成比例的、毁灭性的惩罚提供了道德上的快感。
钟摆之下,没有赢家,只有代价。
钟摆的每一次摆动,都不是基于对事实的审慎探究,而是被高度煽动性的叙事所驱动。法律的审判需要时间、证据和严谨的程序。而舆论的钟摆无法容忍这种“迟缓”,它渴望即刻的审判、即刻的惩罚。为此,它不惜碾碎程序正义——这个保护我们每一个普通人免遭任意构陷的最后防线。
钟摆制造对立,毒化公共空间。 在武大事件中,性别对立、阶层对立的话题被反复炒作。钟摆效应通过简化议题、激化矛盾,将原本可以理性讨论的公共议题,变成一场场互相投掷泥块的骂战。它让真正的性骚扰受害者未来发声更加艰难,也让整个社会对指控的信任度持续透支。
钟摆效何时休?答案令人悲观。在算法推荐、流量为王的今天,愤怒和对立本身就是一门生意。平台乐于看到钟摆的剧烈摇摆,因为它能带来最廉价也最庞大的流量。
指望舆论的自我净化,无异于缘木求鱼。要为这架失控的钟摆装上刹车,我们需要的不是更多的愤怒,而是更坚固的理性支柱。
其一,是机构的担当。 以武汉大学为戒,高校、企业乃至政府部门,在面对舆论压力时,必须坚守程序正义的底线。怯懦与妥协,只会成为下一次舆论风暴的燃料。
其二,是司法的权威。 法律必须成为事实的最后堡垒。对网络暴力、“人肉开盒”等违法行为,必须有更高效、更有力的追责机制,让施暴者付出切实的代价。
其三,是我们每个人的清醒。 当你看到一篇充满煽动性的网文时,请多一份审慎;当你准备敲下充满怒火的评论时,请多一秒迟疑。我们无法阻止钟摆的每一次摆动,但至少可以选择不成为将它推向更高处的那双手。
武汉大学图书馆的阴影还将笼罩很久。如果我们从这场代价惨痛的悲剧中,唯一学到的只是如何更熟练地从一个极端摆向另一个极端,那才是对所有受害者最彻底的辜负。
在本文中使用了 Gemini 2.5 Pro (with Deep Search) 来协助部分研究工作和文笔润色、扩充。尽管做了核查,但难免有疏漏之处;文内若有事实性错误,可在下方评论指出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