Skip to content

《Lemon》背后是“转”“传”失衡的饭圈文化

作者 / AUTHOR 白墨麒麟 BaimoQilin (研究 初稿 审核); Gemini 2.5 Pro (研究 润色)

授权协议 / LICENSE CC-BY-NC-SA 署名-非商业性使用-相同方式共享

撰稿日期 / DATE OF WRITING 6/13/2025 22:08

外文标题 / TITLE The Bitter Aftertaste of “Lemon”: Fan Culture, Out of Balance

“专”、“转”、“传”三类,可谓精准地描绘出信息时代的文化图景。“专”文立于专业壁垒,“转”文求于广泛传播,“传”文则臻于传世价值。三者本可构成良性生态,即“专”业之作,经通俗化演绎后得以广“转”,其中顶尖者,终成不朽之“传”。然而,当时代少年团以一曲商业定制的《Lemon》翻唱,将米津玄师那首蕴含生死哲思的“传”世级作品,硬生生降格为一首缺乏深度、与原曲意境相差甚远的“转”发级广告曲时,我们看到的不是转化,而是堕落。

这起事件并非孤例,而是一面棱镜,辛辣地折射出当前中国娱乐圈一个系统性的顽疾:在“流量至上”的逻辑支配下,“转”的指标已彻底压倒、甚至取代了“专”的追求,使得“传”的诞生变得遥不可及。

米津玄师的原版《Lemon》,无疑是“专”与“传”的完美结合。它诞生于对亲人逝去的切身悲痛,与电视剧《非自然死亡》的生死议题深度共鸣。即便舍去曲调的衬托,单看其词也不失是一篇优秀的文学作品。然而,在中文改编版中,这种艺术内核被釜底抽薪。其易见是“转”的,然而是否符合“专”尚且存疑,更不用提“传”了。填词者似乎完全无视、或无力理解原作的沉重底色,深刻的反思最终沦为肤浅的叫卖。原作最宝贵的精神内核被剥离,只剩下那段广为流传的旋律,被当作吸引眼球的商业外壳。这正是“传”作在流量逻辑下的悲惨宿命:其深刻的“专”业性被视为传播障碍,其复杂的意蕴被简化为可供消费的甜腻快感,最终沦为一次性的“转”发之耻。

如果说《Lemon》翻唱事件是病症,那么其病根,则深植于“专”与“转”的严重失恒。在当下娱乐生态中,“专”指的是演员的演技、歌手的唱功等核心能力;而“转”,则指向流量、热度等可被数据量化的流量指标。可悲的是,后者已然成为评价体系和资源分配的唯一准绳。

这一失衡由资本、平台与“饭圈”三方合力铸成。资本追求快速回报,“流量明星”自带的庞大粉丝群是其眼中最稳妥的“香饽饽”,专业能力反成次要考量。平台算法则不断推荐高互动内容,进一步放大流量明星的曝光度,形成“强者愈强”的马太效应。而高度组织化的“饭圈”,则通过“做数据”、“控评”等方式,将偶像的“转”发量制造成一种虚假的繁荣,以此作为向资本和市场邀功的筹码。在这个闭环中,一个“小鲜肉”无需精湛的“专”业技艺,只需一张符合审美的脸庞、一个精心打造的人设,便能在资本的助推、平台的放大和粉丝的狂热“劳动”下,迅速积累起惊人的“转”发势能,收割千万拥趸和顶级资源。艺术创作被简化为工业流水线上的“人设”生产与流量变现,真正的“专”业精神与艺术追求,在这台喧嚣的流量制造机面前,显得格格不入且毫无价值。

当“转”成为唯一的价值标尺,文化生态的荒漠化便成为必然。其后果是灾难性的。一是内容质量的断崖式下滑。当“流量”能决定一切,潜心打磨作品便成为一种不经济的行为。于是,我们看到的是为迎合粉丝而粗制滥造的影视剧,是千篇一律的口水歌,是演技尴尬却能霸屏的“面瘫脸”。行业陷入“劣币驱逐良币”的恶性循环,真正具有艺术价值的“专”业作品,因缺乏流量加持而难觅踪影。二是是社会价值导向的严重扭曲。当缺乏专业素养的偶像仅凭虚高人气便能名利双收时,无疑向社会,尤其是青少年传递了一种危险信号:“出名就是成功”,“颜值即是正义”。对踏实努力、专业才华的尊重被消解,取而代之的是对表象、人气与投机取巧的崇拜,这无疑侵蚀着整个社会的奋斗底色。

在这样的土壤里,如何能指望诞生传世之作?当整个行业的驱动力都指向生产速朽的“转”发内容时,“传”的缺席便不是偶然,而是一种结构性的必然。我们所见证的,是一个正在丧失创造“传”奇能力的时代。

时代少年团翻唱《Lemon》的争议,绝非一次偶然的创作翻车,它是流量时代娱乐工业弊病的集中爆发。它以一种近乎残酷的方式警示我们:当一个行业系统性地奖励“转”而惩罚“专”时,它最终只会生产出大量华而不实的文化泡沫。打破这一困局,需要一场从评价体系到审美观念的深刻重塑。我们需要重新唤醒对“专”业精神的敬畏,让演技、唱功、才华等硬实力回归价值中心;观众与市场也需提升审美判断力,学会分辨艺术的真伪与高下,拒绝为劣质的“转”发垃圾买单。

否则,当流量的潮水退去,我们留给未来的,究竟是值得反复回味的艺术“传”奇,还是一堆过期变质、毫无营养的商业“转”发品?这不仅是娱乐圈的选择题,更是我们这个时代的文化考题。


除了常规的文笔润色一贯由 LLM 完成以外,在本文中还首次使用了 Gemini 2.5 Pro (with Deep Search) 来协助部分研究工作。尽管做了核查,但难免有疏漏之处;文内若有事实性错误,可在下方评论指出。在撰写本文之前我看过不少人的评论,因此部分观点可能有受影响。另外,Gemini 在润色过程中自己加了几点,我将合适的几点筛选了出来予以保留。文章插图来自网络,如有侵权请联系我删除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