Skip to content

“批评教育”砸窗的乘客之前,请先“批评教育”僵化的制度

作者 / AUTHOR 白墨麒麟 BaimoQilin (研究 初稿 审核); Gemini 2.5 Pro (研究 润色)

授权协议 / LICENSE CC-BY-NC-SA 署名-非商业性使用-相同方式共享

撰稿日期 / DATE OF WRITING 7/10/2025 19:07

外文标题 / TITLE Before You Blame the Passenger, Fix the System

一记安全锤,砸开了一扇密闭的车窗,也砸开了中国一些大型公共服务机构那层涂着“为人民服务”油彩、内里却已然僵化的官僚外壳。K1373次列车事故,从最初的技术故障,到车厢内三小时的高压锅煎熬,再到最后打官腔官方通报,构成了一部荒诞而深刻的现实连续剧。它告诉我们,比列车脱线更可怕的,是人性的缺失;比车厢闷热更令人窒息的,是制度的冷漠。

当数百名乘客在37度高温下被困于铁皮罐头,当孩子因缺氧而啼哭不止,当成年人汗流浃背几近虚脱,他们得到的回答却是冷冰冰的“规定”。规定不能开门,因为有坠车风险。这多么正确而又多么荒谬!在乘客生命健康权受到明显、即时威胁的极端情境下,僵化的程序竟压倒了鲜活的人命。这已经不是简单的应急处置失当,而是一种制度性的麻木——系统优先保护自己免于“违规”的风险,却将乘客置于真实的人道危机之中。

此时,那名砸窗的乘客,不应被视为需要被纠正的越轨者,而应被看作是绝境中见义勇为的模范人物。他那一锤,是在所有温和的求救信号被制度的隔音墙屏蔽后,一次迫不得已的呐喊自救。他用最原始的方式,为人性化的生存需求,为常识,砸开了一个通风口。法律学者们在探讨“紧急避险”的构成要件,但任何一个有基本同理心的人都明白:一扇玻璃的价值,永远无法与一车人的安危相提并论。

然而,最令人错愕和愤怒的,是事后那份来自广铁集团的官方通报。一句“车内虽闷热但没达到破窗的紧急程度”,以居高临下的姿态、官僚主义的判断取代了人道主义的关切,巧妙地将责任从服务提供方转移到了乘客身上,否定了数百名乘客的真实痛苦体验,更否定了人民当家作主的根本底色。

而那句画龙点睛的“已对砸窗男子批评教育”,则彻底点燃了舆论的怒火。它以一种大家长式的、权力本位的口吻,将一个由系统性失灵导致的受害者,强行定义为需要被规训的越轨者。这份通报,完美地将一场本可收获同情与理解的运营事故,升级为一场全民声讨的公信力灾难。它暴露出的,是一种根深蒂固的官僚文化:只习惯于管理和规训,却早已忘记了服务的本义;只在乎程序的完整,却全然无视程序背后的人。

K1373事件是一面镜子,照出了我们一些公共服务体系的深层病灶。我们的应急预案,详尽地规定了如何调度列车、如何汇报上级,却唯独漏掉了如何保障“人”在极端情况下的基本尊严和生存环境。我们的系统设计,是为“晴天”准备的,却缺乏应对“黑夜”的韧性与冗余。我们的危机沟通,仍停留在发布指令、划清责任的“管理体”阶段,而非与公众建立共情、重建信任的“对话体”时代。

因此,真正需要被“批评教育”的,不是那位在绝望中挥锤的乘客,而是那个催生了这一切的、僵化而冷漠的制度本身。需要被砸碎的,也不仅是一扇车窗,更是那些无视人性、脱离现实、固步自封的规则壁垒。

我们期待铁路部门能从这场代价高昂的“公开课”中真正学到些什么。改革不应止于技术升级和预案增补,更需一场深刻的文化变革——从“管控者”向“服务者”的彻底转型。因为公众的信任,就像那被砸开的窗户,一旦破碎,即便勉强修补,裂痕也永远存在。


在本文中使用了 Gemini 2.5 Pro (with Deep Search) 来协助部分研究工作和文笔润色、扩充。尽管做了核查,但难免有疏漏之处;文内若有事实性错误,可在下方评论指出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