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捞女游戏》爆火:男女议题更需要“脱位思考”
作者 / AUTHOR 白墨麒麟 BaimoQilin (研究 初稿 审核); Gemini 2.5 Pro (研究 润色)
授权协议 / LICENSE CC-BY-NC-SA 署名-非商业性使用-相同方式共享
撰稿日期 / DATE OF WRITING 7/3/2025 21:16
外文标题 / TITLE “Gold-Digger Game” Goes Viral — Time to Think Beyond Gender Wars
从最初挑衅性的《捞女游戏》,到改头换面后登顶销量榜的《情感反诈模拟器》,一款真人互动游戏如同一枚精准投掷的燃烧弹,引爆了本就高度紧张的舆论场。这并非孤例。回溯近年,从杨笠一句“普信男”点燃的消费抵制战,到“清华学姐”事件中“社会性死亡”的恐慌叙事,再到货拉拉案与唐山打人事件引发的巨大共情鸿沟,以“男女对立”为标签的社会议题,正以前所未有的频次和烈度,如潮水般席卷公共空间。
“男女对立”议题的普遍特质是 “两极化”。主观、偏执是人类的本性,在所难免。然而在其他社会议题中,也总是有零星一些理性的观点出现,在黑暗中亮起火炬,指引舆论导向走向正确的道路;男女议题却有所不同,真正客观的声音鲜有所闻,或者闻所未闻。这究竟是为何?
其中一个极重要的原因是:对于一般的社会议题,总有非当事人、非受影响者,能够以旁观者、第三者的角度,客观、理性地思考,得出中立的结论;然而对于男女议题,人人都是当事人、人人都是当局者,就容易陷入“当局者迷 旁观者清”的思维陷阱中。在争论的过程中,男性永远只站在男性的角度看问题、女性永远只站在女性的角度看问题,各执己见、各有所理,无法达成共识,促使了“群体极化”的大规模对立现象的发生。因此,对于男女议题,就更需要人们跳脱出自身的性别立场,“脱位思考”,才能得出客观、理性、中立的结论。这要求我们有意识地、甚至是痛苦地,将自己的思想从自身性别的立场上“强行脱臼”,尝试站到对立面、站到更高处去审视问题。
看待男女议题应当从这两个角度出发:
时代进步是历史大势,封建思想逆反历史潮流。无论是人权、民主、劳资关系还是性别关系,“祛封建、求进步”是现代文明的普遍共识,也是解决一切社会结构性矛盾的根本方向。将男女议题置于这一宏大历史坐标下,许多争论便迎刃而解。女权运动,其本质就是这场现代化进程的一部分,它顺应历史潮流、符合普世价值。废除裹脚、争取女性教育权、政治权利和经济独立,这些都是近百年来女权先驱们披荆斩棘,为两性争取相互尊重和共同解放的成果。完全否定女权运动,不仅是推倒女性的正当权利,更是试图将一个世纪的人权进步与社会发展一同活埋。这种开历史倒车的极端言论,是彻头彻尾的蒙昧与反动。
同时,“祛封建、求进步”的利刃必须挥向所有角落,不留死角。一些被冠以“女权”之名的言论,恰恰包裹着最顽固、最腐朽的封建内核。当一些所谓的“极端女权主义者”一边高喊独立自主,一边又理所当然地要求保留甚至抬高封建色彩浓厚的彩礼制度,要求男性提供过度的、不对等的经济支持时,她们恰恰在背叛女权运动的初衷——女性的经济独立与人格自主。这并非进步,而是一种精致的利己主义,试图在封建残余和现代权利之间两头占便宜。
男女平权是人权问题的分支,其终极目标是完善社会,而非一方战胜另一方。性别议题绝非一场此消彼长的“攻防战”,更不是《捞女游戏》所暗示的,一场需要“识别并战胜敌人”的性别战争。它的终极目标,是改善整个人类社会的结构,让每一个人,无论男女,都能活得更有尊严、更幸福。维护女性权利与维护男性权利,本质上是改善同一个人权问题的两个侧面,是一项彻头彻尾的“双赢”举措。女权运动解放了被“家庭主妇”“不擅长理工科”的传统角色束缚的女性,同样也能将男性从“必须买房买车”、“必须坚强不能哭”的沉重枷锁中解脱出来。
以此为准绳,我们再回头看《捞女游戏》所影射的现象。两性都有追求物质的权利,这是人性的正常欲求。但这与“女权”无关,更不是女权的特例。当一些人以“女性青春无价”为旗号,将自己的性别、年龄、外貌打包成一种可供交易的资本,用以在两性关系中精准套利时,她们走的恰恰是女权思想的反面——彻底的自我物化与自我贩卖。 这是一种精神上的自我矮化,它将自己重新塞回了那个“女性是男性附属品”的陈腐框架,只不过这次,她们学会了为自己贴上价码。这种行为,看似是“捞”到了利益,实则是对女性主体性最深刻的背叛和嘲讽。它非但不是女权,反而是对真正追求平权运动的污染与消解。
《捞女游戏》的爆火,像一面扭曲的镜子,照出了这个时代最尖锐的矛盾。然而,沉溺于游戏所构建的“复仇”幻想,或是在社交媒体上进行无休止的标签对骂,都无法带来任何真正的解决方案。真正的出路,在于我们每一个人都敢于进行“脱位思考”,敢于用“祛封建”的刀解剖自己阵营的顽疾,敢于用“求共赢”的眼光看待对立面的诉求。
否则,我们所有人,无论男女,都将被困在这场永无宁日的“捞女游戏”里,互相提防,互相憎恨,最终一同输掉整个未来。
在本文中使用了 Gemini 2.5 Pro (with Deep Search) 来协助部分研究工作和文笔润色、扩充。尽管做了核查,但难免有疏漏之处;文内若有事实性错误,可在下方评论指出。